9月8日,由左权县教育局倡议建设的“星河园”,在左权中学新校园内正式落成,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成立十周年系列捐赠揭幕仪式在此隆重举行。
“星河园”坐落于校园入口右侧的小广场,北倚教学楼,东邻育贤路。园中一方景观石上镌刻着“星河园”三个榜书大字,由九十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郭齐文先生挥毫题写。其字体雄浑厚重、苍劲有力,彰显出星河人几十年如一日“助教励学、弘文承脉、回馈桑梓”的深厚情怀与大爱风范。
景观石背面,雕刻有赋体《星河园记》,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晋萍恭敬撰写。用古意盎然的典雅文笔,对星河之缘起与精神传承娓娓道来。
星河园记
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;桑梓情深,感恩而爱返。太行苍苍,清漳泱泱。有辽州乡贤数子,甲戌岁共创“星河”于京畿。越明年,设奖学金于左中,三十载润泽菁莪。乙未岁,诸君再置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,致力故土传统文化之发掘弘扬。广辑地方史料,遍访民间遗珍,精校旧志典籍,复拓碑石遗文,至今十载深耕,成书凡十余部:或溯历史风云,或铭岁月沧桑,或传民间绝艺,或彰先贤德业,兼以现代影像存真,或裨学术研究,或益乡土认知。所刊诸籍,悉赠乡梓各方,略尽文脉薪传,聊表微忱。丁酉年,肇设“星河园丁奖”,岁拨五十万金,滋兰树蕙,君子无逸。时左中乔迁新址,特辟典籍珍藏之室,纳基金会“星河乡土文库”等捐赠诸卷,打造学子求知之窗。县教育局鼎力倡建“星河园”,基金会捐资铸前贤群像,如灯如炬。既彰本郡人文之光辉,更励后学见贤而思齐,承风骨励新志,继往昔开新元。
星光点点,汇爱成河;基于奉献,点石成金。水之大德,善利不争。基金会诸君,以薄力回馈文教,借微忱点亮乡土。今勒石为记,未敢言功,惟愿秉赤子之心,传星火以旺微光,怀青云而报春晖。
当日,在新落成的“星河园”内,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十周年庆典暨系列捐赠活动举行,四尊先贤铜像、育贤学校校门石匾、张跃庆先生著述手稿及“星河书屋”“张跃庆图书捐赠专架”系列捐赠暨揭幕仪式。
捐赠揭幕仪式由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弓宇杰主持
左权中学李瑞军书记向铜像设计师乔迁教授颁发“铜像”收藏证书
左权中学霍亚飞校长向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晋萍颁发“铜像”“石匾”及“图书”收藏证书
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郝彦田为孟振先、孟振华颁发“育贤学校石匾”捐赠证书
“育贤学校石匾”捐赠人孟书江先生之子孟振华代表捐赠家属发言
孟振华在发言中讲道:当年,石匾断裂损毁,父亲不忍其灭失,便和我们一起将它抬回家中保存。今天,我们将石匾无偿捐献,陈列在左权中学“星河园”内,让它重归校园,继续见证着左权教育事业的发展,这是它最好的归宿。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的同仁们,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。我希望通过石匾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教育历程,也能激励我们大家传承文化,奋进向前。
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顾问杨德贤、理事郝玉强与石匾捐赠人孟振先、孟振华姐弟一起为石匾揭幕
育贤学校,由美国基督教友爱传教会于1913年3月4日在山西辽县(今左权县)城内北街创办,是当时辽县最早推行现代西式教育的学校。1914年,友爱会又于辽县东关建立“培贞女校”。
学校突破中国传统私塾模式,开设算术、地理、历史、英语、音乐等西式课程,注重劳动技能、卫生习惯及人格培养,倡导平等、奉献和科学精神,推动底层民众,特别是女性走进课堂接受教育,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新思想、新视野的知识分子。
1921年,育贤学校设立中学部,首批招收19名初中学生,是辽县教育史上本土中学教育的开端。1922年,育贤学校学生总数达325人,中学部人数增至40余人。
育贤学校累计培养千余名毕业生,涌现出大批英才。他们是本地第一代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式知识分子,不少师生成为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鲜活典范,在抗战时期,为辽县乃至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育贤学校被誉为左权县现代中学教育的奠基者,其办学理念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教育发展。如今左权中学校内设立“育贤路”,不仅连接起两校的物理空间,而且是对这段融合东西方文明、开创教育先河历史的致敬。它贯穿起百年来不曾中断的文脉传承,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辽地人走向光明与未来的脚步。
此石匾,当时镶嵌于城内育贤学校校门,为学校唯一建筑构件遗存。近日走访辽州乡民,我们在原左权县文联主席孟振先女士引领下,来到与左权县烈士陵园仅一墙之隔的孟家宅院。这座院落静卧于古辽州的中轴线上,立于小楼二层远眺,正南面的古戏台、州衙(今左权二中)、三元阁、洋楼 、钟楼等历史建筑依次排开,尽收眼底。
在院中小楼二层之上,静静地躺着一件珍贵的遗物——这就是由孟书江先生当年抢救下来的育贤学校校门门楣石匾。这块历经110余年沧桑的校名匾额,在门楼被粗暴拆除时跌落,断裂为两半。此刻,它静卧于院落一隅,在夏日正午炽烈的阳光下,泛着幽邃而温润的光泽,断口处的斑驳,石纹间的沧桑,仿佛正在向我们低声诉说着岁月深处的欢欣与悲伤。
2020年,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原秘书长刘红庆带领的《洋楼》摄制团队,在孟书江先生家中发现了断为两半的育贤学校校门石匾。今天,两位儿子——孟振国与孟振华,听闻我们到访,他们都特地赶回老宅,与孟振先主席一道,再次为笔者讲述了父亲抢救这块“育贤学校”石匾的经过,以及孟家与对门育贤学校之间那些温暖人心的往事。
一个黄昏,孟书江先生外出归来。当他穿过那棵由孟家先祖手植、已逾1300年风雨的大槐树时,远远望见工程队仍在施工。大型挖掘机轰鸣作响,正在拆除原左权中学以东的一片老建筑。老人踏着尘土与机械的喧嚣快步前行,正要拐弯迈进自家街门的一刹那,目光忽然被路中央几块废弃的建筑石料所吸引——其中两块断石异常眼熟。
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,牵引着他走上前去。他俯身细看,心头蓦然一震:竟是“育贤学校”门楼上的那块石匾,已断裂为二,横躺在路中央。老人知道,这些被拆除下来的砖石等建筑废弃物,连夜都会被统统拉走,丢进垃圾场。
数十年来,孟书江每次出门,都会望见那块镶嵌在育贤学校门楼上的石匾。它静默如古,风骨犹存,虽不能言,却仿佛与岁月共生了情意。每一次对视,都似有无声的交谈;石匾早已成为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。那天,老人凝视着已断裂为两半的石匾,不忍其失灭,心想:必须搬回家!他试了试,石匾沉重异常,实在无力独自移动,急忙唤来已下班在家的二儿子孟振华,父子二人合力将石匾抬入院中……
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晋萍,为孟家抢救石匾的事迹所深深感动,倾情书写了《育贤学校石匾抢救记》,镌刻于石匾陈列的底座背面,以向人们传递这种淳朴的文化自觉与保护意识。
孟书江先生与其抢救回来的“育贤学校石匾”
育贤学校校门石匾。此匾为辽县育贤学校仅存建筑遗构。原镶嵌于该校(今左权县陵园街)北门门楣
“育贤学校石匾”陈列底座背面镌刻着《育贤学校石匾抢救记》
育贤学校石匾抢救记
该匾为1913年美国友爱会建育贤学校时所镌。2003年夏,左权中学以东改建,“育贤学校”石匾遗弃于瓦砾中。居一路之隔之孟书江先生,出自进士明经之门,久睹此匾,心生崇敬,不忍其灭失,与子合力抬回家中保存。数年后,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反哺桑梓得遇此匾,知该校乃辽邑现代教育之开端,恭敬拓之使重现于世。后孟书江先生仙逝,子女秉承父志,将匾无偿献予基金会。左中乃立德树人圣地,基金会以教育宏愿,陈列于左中星河园育贤路旁。一方石匾,承载个人、家族与社群共同之文化使命,连接光前裕后的悠悠文脉,见证明德新民、止于至善的教育大爱,不啻珍宝。
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雯霞为张跃庆之子张列兵颁发“图书收藏”证书
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理事李煜、监事王晋波、左权中学李瑞军书记、霍亚飞校长为“星河书屋”揭幕
张跃庆之子张列兵与左权中学李瑞军书记为“张跃庆捐赠图书专架”揭牌
张跃庆先生是太行山的一名放牛娃,凭借不懈努力与学术天赋,最终成长为我国研究《资本论》、城市经济、区域经济、房地产经济以及城市管理学科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。先生以前瞻性的研究推动了经济学、管理学与法学等多个学科分支的发展,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城市管理系和城市管理专业(目前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)、全国高校“五朵金花之一”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,以及原北京经济学院(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之一)的经济法专业。
先生用自己的生命轨迹告诉我们:真正的学术人格,源于逆境中的坚守、困顿中的进取。他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见证,是将学术创新、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融合的真实典范。
先生著述颇丰,桃李满天下,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批“大先生”之一。
2023 年以来,郝树新女士及其儿女,将他们珍藏的先生《资本论概述》《城市住宅经济学》《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》等,著述近百册及部分原始手稿,悉数捐赠予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。这些体系完整的著述及手稿,凝聚着先生一生之学术精髓,先生的生命轨迹,是知识改变命运、启迪后学的极佳典范,是对我基金会接续文脉、弘扬尚学精神的极大支持。
今天,先生这些具有极高学术与史料价值的珍贵著述及手稿,在左权中学图书馆设专架珍藏,向全体师生开放,定会使其价值充分发挥,泽被后世。
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刘廷儒(左三)和张跃庆之子张列兵(右二)、张跃庆外甥郭文华(左二)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档案馆、校史馆馆长赵喜玲(右三)、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刘智勇、城市经济管理系主任谭善勇在“张跃庆捐赠图书专架”前合影留念